近日,賽迪智庫有關專家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時提出,2017年全國兩化融合將向更深層次拓展,工業發展基礎支撐能力將不斷增強。
兩化融合驅動機制變革
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各地紛紛響應,截至2016年11月,河北、廣東、江西、甘肅、海南、浙江、重慶、內蒙古等省市區先后印發了實施意見,武漢、蘇州等城市陸續出臺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
2017年,更多的省份將會出臺《意見》的貫徹落實文件,并根據自身發展特點,細化《意見》任務要求,不斷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落實工作,工信部也將組織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工作。政策部署和工作開展將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全行業推進兩化融合的熱情和創造力,驅動制造業技術、產品、模式、機制變革,推動兩化融合加速步入縱深發展新階段。
企業加快雙創平臺建設
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度高企,大企業雙創正步入全面實施、快速迭代、自我完善的階段,呈現出三種典型發展模式。
管理變革型的榮事達、韓都衣舍等制造企業面向動態、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搭建開放式創新平臺,重構傳統的“科層制”封閉管理模式,推動向網絡化、扁平化、平臺化的“雇傭制”管理模式轉型。
協同創新型的中國商飛、航天科工等制造企業聚焦產業鏈協同,搭建網絡化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制造資源、生產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打造目標一致、信息共享、資源與業務高效協同的社會化制造體系。
產業鏈整合型的大唐電信、三一重工等制造企業利用自身業務優勢,以“線下實體空間+線上孵化平臺+雙創服務”為發展主線,推動產學研雙創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開放共享,促進形成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產業創新生態。
2017年,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的建設將不斷加快,眾包、眾創、眾籌、眾扶等方式不斷創新,制造業創業創新生態、新局面將加快形成。
智能制造進入務實推進期
2016年,隨著智能制造在全國范圍的快速興起,智能工廠成為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突破方向。
宇通集團通過模塊化設計、模塊化銷售和高效、智能、柔性化生產相結合的方式,探索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制造的新模式。鎮海煉化應用XPIMS、ORION等優化軟件建立了煉油裝置的計劃調度一體化模型,實現乙烯裝置全流程在線實時閉環優化。
2017年,將會涌現更多的智能工廠典范,機械、船舶、汽車、家電等離散型行業將加速網絡化智能設備應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工業物聯網應用不斷擴大,生產方式向綠色化、柔性化發展。
制造業模式創新不斷
2016年,制造業模式創新不斷,網絡化協同在多環節展開,個性化定制成為熱潮,服務型制造悄然興起。一是網絡協同制造打通生態價值鏈。二是個性化定制在電子、服裝、家居等行業熱潮涌動。三是服務型制造成為制造企業布局新方向。
2017年,協同化、個性化、服務化仍將成為制造業發展主流方向,更多制造企業將加入制造模式創新行列。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優化配置資源,推動業務流程變革,創新服務模式,建立新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機制,培育形成附加值更高的新模式新業態。
共享工廠雛形初現
2016年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加速融合。沈陽機床依托與神州數碼聯合研發的i5智能數控機床,構建融合消費者、設計師、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硬件供應商的SESOL平臺,推出基于按需使用的C2M2C(CustomertoManufactorytoCustomer)共享經濟模式,實現了用戶按需購買加工能力,并按加工零部件的品種、數量、加工時間進行付費。阿里巴巴整合淘寶工廠平臺上數萬家企業的制造能力,實現了一個定單多家工廠加工在線協同,解決了制造資源分散、供需不能有效對接帶來的產業鏈運轉效率不高、產能過剩等問題。
2017年制造分享經濟將成為融合發展新形態,制造業分享經濟推動制造從“硬件式”向“軟硬件”結合方式發展,推動閑置生產能力的在線交易、供需高效對接,制造范式從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變。
兩化融合驅動機制變革
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各地紛紛響應,截至2016年11月,河北、廣東、江西、甘肅、海南、浙江、重慶、內蒙古等省市區先后印發了實施意見,武漢、蘇州等城市陸續出臺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
2017年,更多的省份將會出臺《意見》的貫徹落實文件,并根據自身發展特點,細化《意見》任務要求,不斷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落實工作,工信部也將組織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工作。政策部署和工作開展將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全行業推進兩化融合的熱情和創造力,驅動制造業技術、產品、模式、機制變革,推動兩化融合加速步入縱深發展新階段。
企業加快雙創平臺建設
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度高企,大企業雙創正步入全面實施、快速迭代、自我完善的階段,呈現出三種典型發展模式。
管理變革型的榮事達、韓都衣舍等制造企業面向動態、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搭建開放式創新平臺,重構傳統的“科層制”封閉管理模式,推動向網絡化、扁平化、平臺化的“雇傭制”管理模式轉型。
協同創新型的中國商飛、航天科工等制造企業聚焦產業鏈協同,搭建網絡化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制造資源、生產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打造目標一致、信息共享、資源與業務高效協同的社會化制造體系。
產業鏈整合型的大唐電信、三一重工等制造企業利用自身業務優勢,以“線下實體空間+線上孵化平臺+雙創服務”為發展主線,推動產學研雙創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開放共享,促進形成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產業創新生態。
2017年,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的建設將不斷加快,眾包、眾創、眾籌、眾扶等方式不斷創新,制造業創業創新生態、新局面將加快形成。
智能制造進入務實推進期
2016年,隨著智能制造在全國范圍的快速興起,智能工廠成為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突破方向。
宇通集團通過模塊化設計、模塊化銷售和高效、智能、柔性化生產相結合的方式,探索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制造的新模式。鎮海煉化應用XPIMS、ORION等優化軟件建立了煉油裝置的計劃調度一體化模型,實現乙烯裝置全流程在線實時閉環優化。
2017年,將會涌現更多的智能工廠典范,機械、船舶、汽車、家電等離散型行業將加速網絡化智能設備應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工業物聯網應用不斷擴大,生產方式向綠色化、柔性化發展。
制造業模式創新不斷
2016年,制造業模式創新不斷,網絡化協同在多環節展開,個性化定制成為熱潮,服務型制造悄然興起。一是網絡協同制造打通生態價值鏈。二是個性化定制在電子、服裝、家居等行業熱潮涌動。三是服務型制造成為制造企業布局新方向。
2017年,協同化、個性化、服務化仍將成為制造業發展主流方向,更多制造企業將加入制造模式創新行列。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優化配置資源,推動業務流程變革,創新服務模式,建立新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機制,培育形成附加值更高的新模式新業態。
共享工廠雛形初現
2016年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加速融合。沈陽機床依托與神州數碼聯合研發的i5智能數控機床,構建融合消費者、設計師、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硬件供應商的SESOL平臺,推出基于按需使用的C2M2C(CustomertoManufactorytoCustomer)共享經濟模式,實現了用戶按需購買加工能力,并按加工零部件的品種、數量、加工時間進行付費。阿里巴巴整合淘寶工廠平臺上數萬家企業的制造能力,實現了一個定單多家工廠加工在線協同,解決了制造資源分散、供需不能有效對接帶來的產業鏈運轉效率不高、產能過剩等問題。
2017年制造分享經濟將成為融合發展新形態,制造業分享經濟推動制造從“硬件式”向“軟硬件”結合方式發展,推動閑置生產能力的在線交易、供需高效對接,制造范式從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變。